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4万列,运送货物约355万标箱
在中欧合作方面,中国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动,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4万列,运送货物约355万标箱,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。今年前五个月6千列,什么概念呢,相当于每一个多小时一列,24小时不间断。
运送货物355万标准箱,这相当于上海港一个月的量,请注意,中欧班列看上去占整个航运的比例很小,但要明白的是,通过中欧班列发送的,都是价值比较贵的货物,比如笔记本电脑、红酒等等,其总价值占比远比吞吐量占比要大得多。我现在关心的是,哪个东欧或中亚国家,会成为内陆版的新加坡港。
当然,发展亚欧陆路经济,并不是说海洋经济不重要了,最近因为我多说了一点基础设施建设,发展中国的内陆各边远地区,以及西部大开发等,一些同学很有意见,其实我并不是说中国的南方,或者东南沿海不重要,恰恰相反,正是由于很重要,所以中国才需要更大的历史眼光,来保护这种来之不易的发达地区。
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,国民党跑到了重庆,张学良跑到了西北,东南沿海迅速沦陷。我们革命的种子,也是从内陆的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、甘肃,再到延安,建立抗日根据地的,如果中国只有东南沿海,中国早就没有了。
离我们最近的,我们面临地缘政治最困难的时候,就是遭遇美苏夹击的时候,我们其中一个战略就是大三线建设,至今我们也是受益的,很多内地工业的基础,包括重庆等地的发展,很大一部分也是在那个时候打下来的基础。
只有我们的内地,以及偏远地区足够的强大和可持续发展,外加首都地区发展不要落下脚步(北方枢纽,同时牵扯到人才储备、政治权威和科研引领等作用),南方和沿海地区的经济,就不会受到战略性威胁。你去看类似新加坡、韩国,甚至是现在的日本等缺乏战略纵深的发达经济体,最后只能依靠美国驻军去建立所谓的军事“保护”,说白了,单纯的,没有战略支援的城市和高度发达的地区,是非常脆弱的,甚至比贫苦的农村还要脆弱,人家炸你一个电站,断你一个水库,你就得投降。
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日趋严峻,就像前几年,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,芯片这个东西,一下子就被美国卡脖子了,因为这个是我们高价去买的,而且是民用,为啥要卡我们脖子呢?微软和谷歌的操作系统,正常来说,也不可能卡我们脖子啊,我们用你们的系统,本身就是一种对规则和利益的承认啊,为啥也威胁卡我们的脖子呢?
但事实是,美国这样的国家,一旦开始某种既定战略,再想停下来,除非是自己受到了重大的反击,损失也十分惨重,否则是不可能停下来的,未来美国对中国的卡脖子,会进入到各个领域,美国政府会试探国内的反应,而不是中国的反应,如果美国国内觉得能承受,比如美国芯片企业觉得能承受,那一定会持续的用芯片来卡中国脖子。
说到这里,我们继续往下闲聊。
美国目前对于中国给自己带来的“挑战”(而非机会),用了一个新词,叫“系统性挑战”,这里面要特别注意,也就是说,美国不担心某个点上面中国的发展,而是担心中国系统性的发展,这实际上也相当于给我们做了一个提示。
中国是继美国和欧盟、俄罗斯等之后,可以建立更多大系统的国家,我这里说几个比较重要的系统,如果这几个方面未来中国能够持续发力,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循环和扩展,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经济的贡献会非常大,美国所谓的中国“系统性挑战”的说法,就会变得十分狭隘和自私。
第一个是终端消费系统,这个系统里面,其实也包括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工业设计软件等,因为人类对智能设备的依赖只会增加,不会减少,每一个终端智能设备,都可能相当于人的眼睛、手和脚,甚至是大脑,没有手机、电脑,以及更多的辅助设备,整个社会的运转会瞬间停滞,现在拿着手机,相当于同时拿着钱包、文件、电话本、计算器、书、地图、音乐播放器、照相机、摄像机、手电筒、收音机、录音机、指南针、呼救器、测量仪等等。而这一切,都需要处理器、操作系统,以及上游的各种设计、生产等系统去支撑。
更重要的是,基于这个终端系统,就可以承载各种生产、定价和研发问题,再发达的社会,也都很难搞清楚未来到底需要什么,如何定价,如何研发的问题,但需求会把这一切串联起来,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莫蒂默在研究了人类最重要的十个世纪,以及在这一千年里最重要的科技和事件之后,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,那就是人类历史变化的真正推动力,是社会的综合需求。
中国目前的进口额,已经几乎相当于整个欧盟和日本的总和,也就是说,中国的综合需求,不仅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各类发展方向,而且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国际市场,也将改变诸多国家的命运。
我再给大家一组数据,根据中国银联、网联公司数据,2021年端午假期,也就是6月12至14日三天时间,中国内地市场共发生跨机构支付交易72.9亿笔,金额4.0万亿元,日均交易笔数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0.8%和70.6%,日均交易金额分别增长29.5%和53.7%。请注意,这是跟过去两年比,而且去年这个时候,全国早就已经解封。
也就是说,中国市场的需求和消费,是由非常底层的,各种多元化需求和交易推动的,而且规模巨大,增长明显,这意味着,对于国际领域来说,中国市场可以让很多的国际企业摆脱困境,甚至是起死回生,中国市场可以让一些国家的经济,从衰退变成增长。
那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,我们要如何更快的知道社会的综合需求呢,这就要更快和更大规模的建立辅助工具,人类正是由于有了更安全高效的汽车、飞机等等,才有了更大的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需求。
手机等市场的发展也是一样的,随着智能化终端设备的普及,我们就能更迅速的找到未来推动社会变化的综合需求,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,但问题在于,类似手机这样的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,受制于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工业软件等等,所以中国发展芯片、操作系统,以及工业设计软件等,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问题,这牵扯到整个终端综合需求系统的问题。
最近鸿蒙系统的上市,我个人觉得具有里程碑意义,尽管有各种争论,但大家还是应该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来看,需要警惕的是,一旦时机成熟,美国一定会对中国进行系统性脱钩,美国对待对手的战时状态,是非常恐怖的,民营企业基本上都会进入到类“接管”状态,美国很多系统中国肯定就用不了了。中国必须要在所有的系统领域,拥有自己的选择,至少在美国开启封锁和脱钩的时候,有系统可用,我们在GPS等等领域是吃过大亏的。
第二个是新能源系统,大多数人理解的新能源,可能仅仅是一个用来发电的问题,但实际上新能源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和市场工程,以及综合国力体现。
就拿发电来说,风电和太阳能潜力巨大,按照比亚迪王传福的说法,如果中国1%的沙漠铺上太阳能电池板,火电厂可以都关闭,但风电和太阳能等,并不稳定,分布也并不均匀,如何输送?如何储存?这就牵扯到消费终端和输送模式。如果没有特高压,如果没有大规模电动车市场,以及基于电动车的储电、换电等系统,风电、太阳能等很难替代传统能源。
而与此同时,如果要大规模的生产风电和太阳能,就需要足够多的国土和更大规模的自然资源,我可以告诉大家,目前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,面积609平方公里(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),接近一个新加坡的面积大小。那你想想,如果新加坡要发展太阳能,有地方吗?当然,非洲等也有很多地方,但有特高压吗?有终端储电和消费系统吗?
什么意思呢,中国的新能源系统,其潜力和承载的东西,将为人类能源寻找一种新的解决方案,更重要的是,这一系统一旦运作成熟,中国对整个土地、能源、农业和环境等等的整合和管理利用将抬升一个维度。
所以,中国的新能源相关企业,无论是一家电厂,还是一个电动车公司,又或者是一家电池、储电企业,背后的支撑,是整个中国的新能源系统,美国能否建立这样的系统暂时还不好说,但可以肯定的是,美国就算建立这样的系统,也无法扩展到更多地方,而中国可以将新能源系统,扩展到周边数十个国家,这就是中国作为陆路大国的另一个优势,美国最多是卖一卖特斯拉,他能把输电线驾到老挝、缅甸、越南、巴基斯坦等等吗?中国仅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就已经接近3万公里了(总输电线路超160万公里),如果未来欧洲有需求,中国甚至都可以把特高压驾到欧洲(中国新疆到德法的直线距离,也就5000公里)。
原创 Xiaolei 肖磊看市
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